(《北欧华人报》北欧国际新闻中心康园报道)2025年4月岐黄播报。
一、岐黄资讯
(一)全球性组织动态
1.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WFAS)
◦ 2025年世界针灸大会:计划于2025年11月在巴西圣保罗举行,主题为“针灸与全球公共卫生”,重点讨论针灸在慢性病管理和心理健康中的应用。
◦ AI辅助针灸研究:WFAS与多家科技公司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在针灸穴位定位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2.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WFCMS)
◦ “中医药国际化2030”计划:2025年进入第二阶段,目标在非洲、拉美新增20个中医药中心。
◦ 中医药标准更新:发布《国际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推动中药国际化规范化。
(二)亚洲地区
1.中国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5年启动“数字中医”全球推广项目,利用VR/AR技术培训海外中医师。
◦ 香港注册中医学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一体化,简化中药跨境流通程序。
2.日本
◦ 日本东洋医学会:2025年修订《汉方诊疗指南》,将针灸纳入更多西医临床路径(如糖尿病并发症管理)。
3.韩国
◦ 韩医师协会:与政府争议升级,反对进一步放宽针灸师执业范围的法案。
4.东南亚
◦ 马来西亚中医师公会(MCPA):2025年成功推动中医师纳入国家“传统与辅助医疗法案”监管体系。
◦ 新加坡中医管理委员会:要求所有注册中医师完成“中西医结合急救培训”继续教育课程。
(三)北美地区
1.美国
◦ 美国针灸与东方医学协会(AAAOM):
■ 2025年联邦医保(Medicare)正式覆盖针灸治疗慢性疼痛,全美新增300家针灸诊所。
■ “针灸师短缺”问题:多州放宽针灸师执照考试语言要求(允许中文、西班牙语考试)。
◦ 加州针灸局:通过法案要求针灸师必须披露治疗中使用的草药成分来源。
•2.加拿大
◦ 加拿大中医针灸协会(CTCMPAO):2025年安大略省实施“中医师处方权”试点,允许持证中医师开具部分中药制剂。
(四)欧洲地区
• 欧盟
◦ 欧洲中医联合会(ETCMA):2025年发布《欧洲中药安全使用白皮书》,回应欧盟对中药重金属残留的质疑。
◦ 英国:中医师公会(FTCMP)抗议政府将中成药归类为“食品补充剂”,限制临床使用。
◦ 德国:针灸治疗偏头痛被纳入法定医保覆盖范围,但需“西医转诊证明”。
◦ 法国:巴黎公立医院试点“针灸替代阿片类止痛药”项目,初期效果显著。
(五)大洋洲
• 澳大利亚
◦ 中医管理局(CMBA):2025年起要求所有注册中医师完成“土著文化敏感性培训”。
◦ 中药进口新规:对含动物成分的中药(如麝香、穿山甲鳞片)实施更严格海关检查。
• 新西兰
◦ 新西兰中医针灸学会(NZRA):成功推动ACC(意外伤害保险)覆盖针灸治疗运动损伤。
(六)新兴市场与争议
• 非洲:
◦ 南非中医针灸学会联合本地大学开设首个“中医针灸”本科专业(2025年招生)。
• 拉美:
◦ 巴西卫生部将针灸纳入“全民医疗体系(SUS)”,但面临西医团体抵制。
• 争议事件:
◦ 国际动物保护组织抗议中医使用熊胆粉,多国中医药学会联合声明推动人工替代品研发。
数据来源与追踪建议
1. 官方渠道:
◦ WFAS官网(http://www.wfas.org.cn)
◦ WFCMS新闻中心(http://www.wfcms.org)
2. 地区协会:
◦ 欧洲ETCMA(https://www.etcma.org)
◦ 美国AAAOM(https://www.aaaomonline.org)
3. 学术期刊:
◦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SCI收录)2025年专题:针灸临床大数据研究。
二、岐黄新闻:2025年第23届美中医药协会-大费城分会 (SAPA-GP) 年会圆满落幕!
2025年3月15日,美中医药协会-大费城分会(SAPA-GP)在费城西北部福吉谷喜来登酒店成功举办了主旨为生物医药新进展的第23届年会。超过500名生命科学家、制药专业人士,企业高管和众多展商出席本次会议。
在一天的时间里,来自工业和学术界的58位杰出演讲者在六个平行分会场和三个小组讨论中发表了演讲,主题包括下一代药物发现、创新临床开发、制药创新中的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新公司全球商业战略,职业软技能的提升,以及赞助公司的专题展示。(引自《费城生活攻略》)
三、岐黄观点:A时代中医药国际化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人工智能(AI)时代,中医药国际化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其内容涵盖技术赋能、文化传播、标准化建设、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以下是主要内容和方向:
(一)中医药理论与诊疗的智能化
开发中医智能诊断系统(如舌诊、脉诊、面诊AI工具),结合传统四诊(望、闻、问、切)数据,提升诊断客观性,降低国际化推广中对经验依赖的壁垒。
– **个性化治疗方案**
利用AI分析患者体质、病史和环境数据,生成个性化的中医治疗方案(如针灸、方剂配伍),并通过国际医疗平台输出。
– **中西医结合研究**
AI整合中医临床数据与西医检测结果(如影像、基因数据),推动中西医融合的循证医学研究,增强国际学术界对中医药的认可。
(二)中医药标准化的技术支撑**
– **术语与知识库建设**
构建多语言中医药术语AI翻译系统(如“气滞血瘀”等概念的精准翻译),解决跨文化传播中的语义障碍。
– **标准化数据平台**
利用AI整合全球中医药临床数据、古籍文献和现代研究成果,建立国际共享数据库(如中药药理、方剂疗效验证),推动国际标准制定(如ISO中医药标准)。
– **质量控制与溯源**
AI结合区块链技术追踪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全流程,确保质量符合国际药品监管要求(如欧盟GMP认证)。
(三)中医药产品与服务的全球化**
– **AI驱动的药物研发**
通过机器学习筛选中药活性成分,加速新药开发(如抗病毒、抗肿瘤中药的国际临床试验),并优化传统方剂的现代剂型(如颗粒剂、胶囊)。
– **跨境电商与智能推荐**
利用AI分析海外市场需求,定制中医药产品(如药膳、保健品)的跨境营销策略,并通过智能推荐系统触达目标用户。
– **远程医疗与健康管理**
开发中医AI健康管理App,提供在线问诊、养生建议(如节气调养、针灸指导),适应全球数字化医疗趋势。
(四)中医药教育与文化传播的数字化**
– **虚拟教学与培训**
构建AI驱动的中医教育平台(如虚拟针灸模拟器、方剂配伍游戏),降低海外从业者的学习门槛。
– **文化传播的智能工具**
利用AI生成多语言中医药科普内容(如短视频、互动问答),通过社交媒体推广中医文化核心理念(如“治未病”“整体观”)。
– **跨文化对话机制**
AI分析不同国家对中医药的认知差异,优化传播策略(如针对欧美市场强调科学验证,针对东南亚市场侧重文化认同)。
(五)国际合作与政策对接**
– **法规与政策适配**
AI分析各国医疗法规差异(如美国FDA、欧盟EMA),为中医药企业提供合规建议,推动国际认证。
– **国际科研合作网络**
建立AI支持的全球中医药研究协作平台,促进跨国临床试验、数据共享与联合攻关(如针对慢性病、免疫疾病)。
– **应对“文化折扣”**
利用AI模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场景,设计更易被国际接受的传播内容,减少误解与偏见。
(六)伦理与数据安全挑战**
– **隐私保护**
确保中医诊疗数据的跨境传输符合国际隐私法规(如欧盟GDPR)。
– **知识产权保护**
AI辅助挖掘古籍秘方时,需平衡传统知识保护与现代技术开源需求。
– **伦理争议应对**
针对AI可能弱化中医“以人为本”诊疗理念的质疑,需明确技术辅助性与人文价值的边界。
总结**
AI时代的中医药国际化,本质是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东方文化与全球市场的融合难题。核心路径包括:
1. **技术赋能**:提升中医药的科学性、标准化和可推广性;
2. **文化适配**: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跨文化精准传播;
3. **全球协作**:构建多边合作机制,推动中医药融入国际主流医疗体系。
未来需在技术应用、政策协调和文化对话中持续探索平衡点,以实现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影响力提升。
四、岐黄论坛:海外中医工作者是传播中医文化的使者
(《北欧华人报》北欧国际新闻中心记者腾飞2025年3 月 31日报道)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医药大会都邀请到外国“人”学者参加。如果,其目的为增加关注点,引起世界对中医的重视,做表面文章可能会适得其反。有人说:“好的中医专家、学者都跑到国外去了”,这话不一定完全正确,要具体的事情具体分析。可是,不可思议的是:中医工作者,在海外为中医药的发展获得成就、对中医发展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提议却无人问津,不予以肯定和采纳,甚至质疑,如此,中医药又如何向世界发展。
中医的发展是国内外全体中医药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和愿望,并不是哪位官员发号施令和几位院士和一部分专家的提议以权威而定,要尊重和多听取海外中医工作者的意见。毛泽东主席早就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0页)中医发展同样是这个道理。
多少年来中医的发展方向陷入困难的漩涡,一些领导者盲目的追求与世界接轨,以改变中医的理论加以研究中医的治疗方法和效果,将中药用化学成分进行解析,争取让外国人和西方国家认可。结果把中医的精髓放到中西医结合,中医西化,结果“中医不中医”,使西方国家人更加不理解和不认可。海内外中医工作者曾经多次郑重的提出:如果把中医按中国医学理论发展加以解释,外国人可以慢慢的接受,反之,把中医理论和治疗的方式方法,按照现代医学进行解说,这让外国人更加反感,不可思议。中医的治疗原则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等等。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虚则用补药,实则用泄的方法,瘀血应用活血药等原理,这可以让中国人、外国人都能理解和相信。可是,明明的中医理论要强行改变成,中药能“消炎、抗病毒、降糖、抗肿瘤,降血压、降三高,养生、保健、消除各种结节,治疗各种癌症,可以治疗西医病名的专药等等。完全丢掉中医理论的精华和灵魂,长期下去,别说外国人更不理解和信服,长时间,让中国人都糊涂了、不明白中医的真实效果,不能不伦不类的强行发展。
中医有中医原则和特点,中药有中药的治疗原理,决不能把中药的治疗作用和效果按西方医学理论加随意加以解释,结果出现“中不中,西不西”,最后,断送了中医国粹。现在一些领导、专家学者还为自己错误观点沾沾自喜。
海外中医工作者是传播中医文化的使者,对中国和中医的发展情有独钟,不可忽视。中医的发展要依靠广大的海内外中医工作者的努力和付出。领导和权威的话语更要应该谨言慎行,对中医的发展负起责任。政策和策略是“中医”的生命,一言即出,对中医的发展就是几十年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