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作者: 杨进
二月里,春光好,风筝满天飞。只是, 现如今城市里已少有放风筝的人了,特别在北京这地方,到处都是高楼,人流和车流来来往往,放风筝是不适宜的,偶尔路过一个广场,发现有一人或几人在放风筝,你会眼前一亮。而在我的故乡——青岛的海边以及散落在市区里的小山头上,一年四季都会看到许多放风筝的人。
那天,遇到一位学生手里拿着一只风筝在路上行走。风筝是一只鸟的形状,涂着红绿的色彩,很有一些民俗味道,一下子吸引了我。
我喊住了学生: “风筝是买的吧”?
学生告诉我;风筝是在学校手工课堂上做的,是学校请来的一位“风筝世家”的传人教着做的呢。
“做的真好”,我不由赞叹道:简直就是件艺术品,就算不在天上放飞,挂在家里墙上也是一幅立体的画呢。
风筝也称作“纸鸢”,“鸢”大概属鹰一类的鸟。在我以前认知里,“鸢”总归属于大雁野鸭一类。总之,人们把风筝比作天上飞的鸟儿实在是恰当的很。
小时候一些与玩有关的事情是忘不掉的。那时,最爱跟大孩子们去放风筝,也只有跟着的份儿,好像那时不会做风筝,且也弄不来做风筝的材料。那时称这些大一点的孩子为“大个子”。
家的附近有一座小山。我经常跟着“大个子”上山去看放风筝。
风筝放到很高的天上了,我会央求“大个子”给风筝送饭:所谓“送饭”就是用一纸条在风筝线上套个圆环,那“饭”就顺着风力蹭蹭的跑了上去,跑到风筝那里去了,用眼睛看不到了。
后来,自己做起了风筝。起初是用一张牛皮纸做的“船形”风筝,风筝后边系一布条做尾舵以保持平衡,结果飞起来东摇西摆的,有时会一头栽下来。没有木条做支撑终究不行。后来就用家里吃饭的筷子,这些事是要偷着做的,让家里的大人知道了免不了要挨一顿打。把筷子用刀劈成细条,再用砂纸磨平,用线绑成一个方框。上面用浆糊粘上纸,终于做成了一个方形的风筝,俗称“小豆腐”,这名字起的算是“名副其实”了。
后来,还做过一种带八个角的风筝 ,俗称“八卦”,或是因其样子像传说中的“八卦阵”而得名吧。
有一出昆剧《风筝误》,为清代文人李渔所撰。說的是戚友先附庸风雅,请义弟韩世勋在风筝上作诗一首。风筝恰巧落在詹家院中,被才貌俱佳的二小姐淑娟拾得并在风筝上题诗寄情。
韩世勋倾慕淑娟才华也去放风筝,不料风筝却落到詹家刁钻任性 ,长的丑陋的大小姐爱娟手中,爱娟借机向韩世勋投怀送抱。
风筝有误错点了鸳鸯,随着剧情的发展”有情人终成眷属”,演绎出一段“风筝”佳话。
鲁迅有篇散文《风筝》,作者由北京冬季空中的风筝想到儿时往事:作为兄长的他对喜欢放风筝的弟弟所进行的惩罚 ,把弟弟的风筝踩踏并斥之没出息。 成年后作者对弟弟儿童天性的扼杀行为充满了自责。更令作者痛苦的是他已无法求得宽恕,因为弟弟对这件往事已漠然淡忘。
小小风筝呵!载起人世间几多欢喜几多愁。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风筝节每年的4月在山东潍坊举行,有来自世界的许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小小风筝连接起五大洲四大洋。中国邮政于1980年和1987年发行过两组风筝邮票。于方寸间展示出风筝无穷的魅力。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也曾发行过风筝邮票。
古人有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阳光明媚的季节,蓝天白云下飘来飘去几只风筝,哪怕只有一只——也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展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投向自然的怀抱。
况且——风筝最能唤起人们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