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带一路”正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时尚“热词”。“一带一路”是什么?在塞内加尔,它是为当地民众带来方便、干净饮用水的乡村打井工程。在希腊,它是迎来新生、华丽变身为地中海第一大港的比雷埃夫斯港。在阿根廷,它是为150万家庭提供日常用电的水电站项目……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一带一路”可能有着不同的印象与理解,但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它是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金丝带”与“幸福路”。
正是在这种共识下,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近期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151个国家和4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来华参会,20多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高级代表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开幕式。这些外宾涵盖了全球五大洲各个地区,涉及政府、民间组织、工商界、学术机构等社会各界,充分体现了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信任和热情。在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包括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等重大举措,也包括开展务实合作、支持民间交往、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等具体项目,得到各方的积极呼应和支持。论坛最终的成果总量达458项,相比上一届高峰论坛又有了提升。
本届高峰论坛还围绕互联互通、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主题举办3场高级别论坛,结合贸易畅通、民心相通、智库交流、廉洁丝路、地方合作、海洋合作等议题举办6场专题论坛,并召开了一场“一带一路”企业家大会。多家中外企业把握住了巨大商机,在此对接洽谈并签署合作协议。
10年来,“一带一路”合作网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促进了各国商品、资金、技术、人员的流通。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开展了3000多个务实项目,拉动近1万亿美元投资,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为全球共同发展开辟了空间。论坛已圆满结束,但“一带一路”的故事还在继续。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通货膨胀持续、金融市场动荡、债务压力上升,各国经济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以这次论坛为新的历史起点,共建“一带一路”将会更具创新与活力,更加开放和包容,为包括瑞典在内的世界各国打开新的机遇之窗。最近我在同瑞典各界友人交流时,有两点深刻印象:一是瑞典各界希望更多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情况,二是很多朋友们表示希望瑞典也能参与到共建“一带一路”中来。
事实上,瑞典和欧洲很多国家已经享受到了“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便利和好处。互联互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主线,也是欧盟DNA的一部分。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中欧班列,正在为进一步提高欧洲互联互通程度做出重要贡献。瑞典至中国的中欧班列2018年就已开通,将达拉纳省的云杉木材运往江西省赣州市的家具城。截至目前,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7.7万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和217个城市,运送货物731万标箱,货值超3400亿美元,为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提供了巨大帮助。
中瑞具备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的良好条件。如今,双方互为彼此在北欧地区和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经贸关系十分活跃,各领域务实合作已经有了扎实基础。与此同时,瑞典追求环保、创新、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同中方绿色丝路、数字丝路、廉洁丝路等理念具有相似性,双方在绿色环保、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潜力十分巨大。正如瑞典在亚投行创建和运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样,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更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瑞典可以在多个领域积极参与,同中方实现互利共赢。
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习近平主席在此次论坛上提出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愿同各国加强交流和对话,共同促进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此前也曾表示,如何处理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和机遇是瑞典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双方完全可以在这方面开展合作,携手加强人工智能治理。
想象有一天,在“冰上丝绸之路”的帮助下,哥德堡港的货轮只需现在一半的时间就能到达上海港;在“数字丝绸之路”的带动下,瑞典的电子商务平台获得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合作商户和用户;在“健康丝绸之路”和“绿色丝绸之路”的推动下,中瑞合作帮助更多国家开展医疗卫生援助,携手呵护人类健康,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加速落实联合国2030议程……这些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已经在某些国家实现的成果,是未来中瑞“一带一路”合作的美好画卷。
当前,瑞典社会关于“一带一路”倡议还有着一些误解和疑虑,这是了解不充分带来的正常现象。自“一带一路”倡议10年前提出以来,国际社会也经历了一个从好奇、疑感到理解、支持的过程。时间和实践见证了“一带一路”的强劲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会因视而不见或猜测疑虑而削弱,只会因理解信任和勇气决心而壮大。只要中瑞双方增进交流、积极探索,我相信两国能够开启“一带一路”合作的新征程,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