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灶河包儿,古镇的传奇
作者:李仲标

 

《金瓶梅》第四十二回写道:西门庆吃了一个包儿,呷了一口汤,因见李铭在旁,都递与李铭下去吃了。《金瓶梅》中山东清河县称有馅的馒头为包儿,南通亦然。在南通市区及以东的通东地区,如海门北部、启东北部、通州东部、古运盐河北侧的王灶河,当地百姓都把兜馅馒头叫做包儿。数十年前,若有人将包儿说成包子,当地人定会觉得不伦不类,洋不洋腔不腔。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学龄前的我随爷爷“上河”的时光是最快乐的。上河,就是上王灶河,与《清明上河图》里的上河是一个意思,上河既能一饱眼福又可以开荤解馋。王灶河桥北有一家老字号茶馆店,是谈天说地的好去处,各种奇闻轶事、家长里短如同潺潺溪流,源源不断。烧水炉呼呼地吐着白气,水汽氤氲弥漫开来。茶馆里,有人悠然自得地品茶,似在品味岁月的宁静;有人惬意地喝着本地米白酒,享受着这个美好的早晨,而吃一个包儿则是必不可少的标配,那包儿就像是这悠闲氛围中的灵魂点缀。东边几步之遥的王灶河饭店热闹非凡,人们常常排队买包儿。每次去王灶河,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爷爷给我买包儿吃,若没吃上,就黏在爷爷身边像只小狗一样蹭来蹭去。那个年代,绝大多数村民家只能在过年过节才买些肉吃。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炮灰团军人至死都惦记猪肉炖粉条,王灶河包儿的美味与之相比毫不逊色,它宛如温饱年代美食世界里的璀璨之星。那时,一个包儿要一两粮票加四分钱。热气腾腾的包儿香气扑鼻,轻轻一咬,鲜美的汤汁奔涌而出,在嘴里肆意蔓延,鲜嫩多汁的肉馅口感绝佳,那味道深深刻在味蕾上,成为一生难忘的美好回忆,在心中定格为永不褪色的画卷。饭店里虽有油条、缸爿饼和麻团,但和包儿相比,它们都黯然失色,就像繁星在明月的光辉下失宠。

王灶河那条八百米长的老街,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从热闹繁华走向衰落荒芜,可王灶河的包儿却似一个神秘的锦囊,包裹着历史的传奇,古镇的秘方。

王灶河包儿犹如一缸传世老酵,历经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它发酵于清朝盐业全盛时期的王灶河饭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韵味,宛如一部古老史书的开篇,存续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开放取消粮票后,沙家的沙品祥前辈精心制作,让它魅力依旧,恰似凤凰涅槃后重放光彩。后来马家马云珍师傅继续传承技艺,如今王灶河的马家后人延续着包儿传奇,如同守护着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十里八乡的人们对王灶河包儿的情有独钟,为马家后人传承这份古老的手艺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王灶河包儿的制作极为讲究,原料的选择和工艺都有独特之处。先说肉,选取的是上好腿板肉,堪称肉质精品,每一块肉都蕴含着农民的辛勤与期待。当时农村社员家家养猪,猪要精心饲养至少一年才出栏,这为包儿的美味奠定了坚实基础。据当时读初中的沙美华回忆,每天放学回家,总能看到挂在铜钩上的腿板肉,精肉多,带四分之一肥肉,肥瘦相宜,那是祖传精心调配的杰作。家里高达一米二的银杏树砧板专用于斩、剁肉,密密麻麻的刀痕见证了几代人无数次制作过程。姐姐哥哥上班未归时,剁肉的任务就落在她身上。父亲沙品祥先把腿板肉切成条,动作娴熟流畅,她则负责剁碎,颗粒比做斩肉圆子时的料稍粗,手工剁碎的馅口感细腻有嚼劲,这是绞肉机无法比拟的,其中蕴含着手工制作的独特味道。

水,是包儿制作的关键要素,如同生命源泉,是赋予包儿灵魂的重要一环。那时没有井水和自来水,水是从通江达海的古运盐河挑来的,盛在大缸中,用明矾沉淀,缸底的渣滓如同岁月沉淀,上层的水清澈透明,吃、用、蒸包儿都用此水,这水承载着古老的基因。

蒸包儿的柴灶比农家柴灶大三分之一,能提供充足热力,是包儿膨胀熟透的保障。柴灶火势要旺要猛,普通农家柴火无法满足,条件允许的话烧煤炭,至少也得用树柴或旧木料伺候,以此保证火炎焱燚,使包儿蒸得宛如在高温中诞生的艺术品。

面,是当地特产小麦面,发酵和手工揉酵是关键步骤,是决定包儿口感的重要因素。后来成为人民教师的沙美华记忆深刻,每晚父亲像守护宝物的卫士,半夜查看发酵情况,眼神专注而认真,凌晨前再查一次,若发酵不足,就加老酵重新揉酵,只为达到至臻至美的状态。手指摁压包儿皮,松手即刻反弹。因汤汁饱满,包儿似在跳着优美的舞蹈。每晚还有一大锅骨头汤和猪肉皮熬制的过程,漫长而奇妙,如同一场魔法盛宴。熬至汤汁浓稠洁白、肉骨分离,此时汤汁是精华,在猪肉皮冻里加一定比例淀粉,这是秘方,是美味的关键所在。再加上适量葱、姜、盐、余东酿造的酱油和料酒等,这些调料相互交融,造就了咬包儿第一口时汤汁淋漓、满口喷香的奇妙口福。跨越了两个世纪,行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许多名城。道不尽那名厨佳肴色香浓,更有那油条包子千层饼。再回首,悄然思忖,能勾起细悠悠,暖盈盈,甘美芬芳故乡情,唯一深植于记忆味蕾深处的,还是王灶河的包儿。陆游的“放箸摩便腹,呼童破小团”,描绘出诗人品尝包儿后抚摸吃饱的肚子,意犹未尽之态。闻名不如见面,心动不如行动。明日早起,约三五好友再赴王灶河,来一顿包儿的饕餮大餐。

作者简介:李仲标,江苏南通人。海门区作协会员,卞之琳研究会会员,就职于特级资质企业南通华荣建设集团。热爱建筑,热爱生活,热爱写作。2023年采写的《八十三年的思念与追寻》还原了故乡秘密战线先烈真相。备受关注的《克拉玛依之恋》首次生动呈现了40多年前南通建筑铁军援疆的恢宏创业史。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