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灶河包儿犹如一缸传世老酵,历经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它发酵于清朝盐业全盛时期的王灶河饭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韵味,宛如一部古老史书的开篇,存续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开放取消粮票后,沙家的沙品祥前辈精心制作,让它魅力依旧,恰似凤凰涅槃后重放光彩。后来马家马云珍师傅继续传承技艺,如今王灶河的马家后人延续着包儿传奇,如同守护着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十里八乡的人们对王灶河包儿的情有独钟,为马家后人传承这份古老的手艺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王灶河包儿的制作极为讲究,原料的选择和工艺都有独特之处。先说肉,选取的是上好腿板肉,堪称肉质精品,每一块肉都蕴含着农民的辛勤与期待。当时农村社员家家养猪,猪要精心饲养至少一年才出栏,这为包儿的美味奠定了坚实基础。据当时读初中的沙美华回忆,每天放学回家,总能看到挂在铜钩上的腿板肉,精肉多,带四分之一肥肉,肥瘦相宜,那是祖传精心调配的杰作。家里高达一米二的银杏树砧板专用于斩、剁肉,密密麻麻的刀痕见证了几代人无数次制作过程。姐姐哥哥上班未归时,剁肉的任务就落在她身上。父亲沙品祥先把腿板肉切成条,动作娴熟流畅,她则负责剁碎,颗粒比做斩肉圆子时的料稍粗,手工剁碎的馅口感细腻有嚼劲,这是绞肉机无法比拟的,其中蕴含着手工制作的独特味道。
水,是包儿制作的关键要素,如同生命源泉,是赋予包儿灵魂的重要一环。那时没有井水和自来水,水是从通江达海的古运盐河挑来的,盛在大缸中,用明矾沉淀,缸底的渣滓如同岁月沉淀,上层的水清澈透明,吃、用、蒸包儿都用此水,这水承载着古老的基因。
蒸包儿的柴灶比农家柴灶大三分之一,能提供充足热力,是包儿膨胀熟透的保障。柴灶火势要旺要猛,普通农家柴火无法满足,条件允许的话烧煤炭,至少也得用树柴或旧木料伺候,以此保证火炎焱燚,使包儿蒸得宛如在高温中诞生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