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怕与爱

在很多人眼中,“勇敢”是记者的代名词,他们不知疲倦,永远冲锋在新闻一线。但是,说真的,记者们就没有怕吗?

我参加过很多突发事件的报道。2012年我还是一名初出茅庐的小记者。那一年的7月21日,北京下了一场大暴雨。我在房山区大石窝镇、张坊镇采访,遇到过一次道路塌方,石子混着泥土滚下山崖。那一刻,说真的,我挺害怕。就差一点,我可能就变成了那“小石子”。我们是凡人,是血肉之躯,我们同样会面对恐惧。但所不同的是,我们从来不会因为怕而退缩,因为我们知道,传递现场的声音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去年的7月,受台风杜苏芮的影响,一场更大的暴雨席卷北京。那四天三夜,我们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中心的记者们挺身而出,深入灾区。我的同事们同样经历了怕,但同样勇毅前行。

7月30日北京暴雨肆虐,记者杨帆、李帆分别驾车向危险中心挺进。雨像天河决堤,即便把雨刷器开到最大,视线也依然模糊。山路险峻,夹括河河水暴涨,他们却义无反顾。最终,前后方配合及时推出了报道,传递了“北下寺村发生山洪,村民安全撤离”重要信息。夜色漆黑、山洪咆哮,他们怕过吗?我想,肯定有过,但正是对新闻现场的渴望,让他们勇往直前。

7月31日,更让人揪心的消息传来,三辆列车被困门头沟深山区,近三千名乘客身陷险境……风雨是集结号,灾情是冲锋令。

面对滔滔洪水,记者张博毫不犹豫地冲在最前线。他是第一批抵达门头沟的记者,在第一时间传回了门头沟区大部分地区通讯中断,武警部队将徒步进山为被困旅客送物资的消息。在永定河边,在三家店镇,在水峪嘴村,面对漫过小腿的积水,堆积如山的巨石与树枝,他毫不退缩,用双脚踩出一条前行之路。两天时间,他只睡了4个小时,饿了就吃块油饼。短短的时间似乎在一夜之间老了十岁,白头发爬上了头。他怕吗?他说,只要被困群众能转危为安,疲劳和恐惧不值一提。

在水峪嘴村,有一段山“路”。与其说是路,其实就是无人涉足的陡峭山崖,只能艰难向上爬行,甚至有时需要手脚并用匍匐前进。面对一段被洪水掏空的铁轨,90后女记者于川梓没有丝毫的犹豫与退缩,她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地“爬”了过去。那一刻,她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是记者,我不能退。”

记者任晨光脚踝骨裂,却仍坚持登上陆航旅空投物资的飞机。云蔽山,飞机的导航可能随时失灵,采访几乎靠“喊”,脚下是浑浊翻滚的洪水。他怕吗?他说:“当看到群众挥舞着红旗奔向直升机时,一切都值了。”

每一次,当我们身处险境,我们都会怕。但每一次,我们都选择向前,因为我们是记者,我们有对新闻职业的热爱,有对新闻现场的热爱,有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这份爱,让我们无惧风雨。我们用话筒和镜头让世界看到,无论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挑战,只要众志成城,就一定能用爱点亮希望,用勇气驱散阴霾。

我们心怀热爱,我们更感受到爱。

在水峪嘴村,一位老人和一位年轻的武警官兵“闯入”了记者的镜头。刚徒步下山的老奶奶和武警小战士坐在铁轨旁歇脚,奶奶正把自己分到的矿泉水倒给一路搀扶自己下山的武警小战士,青涩稚嫩的小战士百般推脱,奶奶还是执意要将自己的水分给小战士。奶奶今年70岁,在去河北看孙子回京的途中被暴雨困在了列车上。如果没有小战士的帮助,腿脚不便的她没有办法走下山。奶奶一手紧握着小战士,一手摸眼泪,说小战士比亲孙子还亲。她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但武警官兵们的身影为无数像她一样的旅客点燃希望。

这份爱,让人动容。灾难之下,危难之间,平凡人的互助和托举,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我们记录下这些动人的瞬间,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这人间大爱与人性之美。

所以,你要问我,记者们就没有怕吗?

我回答:怕与爱,构成了记者的AB面。怕,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敬畏自然;爱,则让我们更加无悔付出,更加坚定前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