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辈子是干事干出来的。”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告诉记者,“我3岁半来到大寨村,大寨养育了我,也造就了我,我和大寨村始终紧密相连。这些年我一直没有停歇,紧跟党中央的政策,带着大家伙儿搞生产、搞建设。”
如今,大寨村已焕发出崭新的面貌。2012年,大寨村被评为AAAA级景区。全村200多户村民,有一半吃上了旅游饭。人们过去战天斗地建起的梯田被保存下来,打造成大寨展览馆、三战狼窝掌、大寨田等景点。村口一排排1963年后重建的青砖窑洞被改造成民宿、农家乐、特产商店。制衣厂、酒厂、饮料厂等企业先后兴起,村道、环山路四通八达,村里统一修建起单元楼、二层小楼,村民们只需花费五六万元就能安居乐业。村里响应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的号召,近一半梯田退耕还林,虎头山上一片郁郁葱葱。
“过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农业生产,多打粮食,解决温饱问题。现在时代不同了,要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走上共同富裕道路。”郭凤莲今年已78岁,却依旧斗志满满,“不管什么时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
一双肩膀“担”起生活
郭凤莲1946年出生,是距离大寨村不远的武家坪村人。1949年,郭凤莲的母亲病故,外祖母将她接到大寨村抚养。在郭凤莲的印象中,小时候的大寨村“破破烂烂”的。村民们住的大多是土窑洞,吃的是野菜、糠面。然而,大寨村也有温暖的一面,大家都很照顾郭凤莲这个没娘的孩子。郭凤莲说:“我从小吃大寨饭长大。村里的大人们我喊姥爷、舅舅,他们对我都很有耐心,从来没骂过我一句,我与他们十分亲近,那时我就下定决心,要报答大寨人的恩情。”
随着外祖母逐渐年迈,懂事的郭凤莲主动承担起家务,一双肩膀早早与扁担“结缘”。她9岁开始挑水,翻过一座高坡,拎着小水桶,趴在井沿上把水“摆”上来,再挑回去。冬天井台上全是冰,姥姥在郭凤莲的腰间系一根绳子,防止她一不留神掉下去。煤炭要翻过山去几里外的煤矿挑来,年幼的郭凤莲只能走一会儿,歇一会儿。秋收时,郭凤莲要到集体粮场上把分到的口粮背回家。好在大寨村历来就有互帮互助的传统,姥爷、舅舅们看到郭凤莲实在吃力,都会过来搭把手。艰苦的环境,使郭凤莲从小养成勤劳、坚强的品质。
不让须眉的“铁姑娘”
1963年,17岁的郭凤莲不仅干活是一把好手,还十分喜爱唱歌跳舞,是大寨村的“金嗓子”,走到哪里就活跃到哪里。
这年夏天,大寨漫山遍野的庄稼长势喜人,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却不期而至。从8月2日到8日,雨整整下了7天7夜,一百多条大石坝被冲塌了,层层梯田被冲成了沟壑。全村802亩土地,139亩梯田被冲为平地,百分之九十的庄稼倒伏。全村140孔窑洞倒塌113孔,125间房屋倒塌77间,能住人的只有17间。
那时,受灾地区都等着国家救济。在连夜召开的村党支部会议上,郭凤莲代表青年发表意见:“要干,就靠自力更生干,咱们有党的领导,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硬汉子,再大的困难也保证不向国家伸手,还要保证作出更大的成绩来报答党的关怀!”
1964年,全国范围内自然灾害频发,多地粮食减产,大寨村虽逢大灾,秋收时却喜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42万斤,亩产800多斤,除了自用,还为国家贡献粮食30万斤。
把大寨建设好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大寨村的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仅要组织生产,还必须和社员们一样参加生产劳动。郭凤莲也不例外。
“我们23个姑娘每天都在一起劳动。我们虽然年纪小,但从来不搞特殊,别人干什么,我们也干什么。遇到比较难的农活,我们就团成一个团。一块大石头一个人搬不动,两个人、三五个人来帮忙,我们团结起来把它搬走。”郭凤莲说。
1991年后,郭凤莲再次担任党支部书记,带领大家开启“二次创业”。一批乡镇企业茁壮成长,旅游业蓬勃发展,大寨村实现华丽转型。
大寨人手里的钱多了,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大寨村兴修水利,把清洁的水引进大寨,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用水难题。
村里引进旅游公司,从2010年起,每到年底,入股的村民能获得3000元分红,每位村民还能分到1000元钱。
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拿到200元养老金,70岁以上老人为300元,村里提供的福利足以让老人们安享晚年。
从1998年起,村里就开始统一修建住宅。村民们提出申请通过后,只需拿出一部分资金,大部分费用都由村集体经济出资。

“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干下去,带领大寨村一直向前走,为国家‘三农’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郭凤莲坚定地说。

(源自:老年杂志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