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华人报》北欧国际新闻中心记者文文报道)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家都普遍追捧老中医,尤其是那些白发苍苍的,形象好,长得老的,觉得他们显得踏实、稳重、有安全感。

但是很多时候,老的中医和大家期待的那种老中医还是很不一样的。

往往是老的中医很多,有真水平的老中医没有那么多。

中医水平和年龄有一定关系,但并不绝对,有些老中医除了长得老,其他也没啥优势。

一个中医水平如何,主要是看那个中医师有没有入门。

那种一直不得其门,不得其法,只会依葫芦画瓢,开各种通用方的水货中医,即便头发白了,长得老了,照样是很水的。

在如何判断一个老中医是否有水平方面,倒是有一些想法,可以和各位朋友一起分享一下。

在大学的时候,每次到选导师的时候,学校就会发所有导师的名单,这时候大家就会按照自己的需求去咨询学长学姐,看看哪位导师比较合适。

有些同学确实是希望能跟着医术高的老师学习,就会特意去看一下那个老师在体制外的单位出诊的情况,看看他的门诊量有多少。

毕竟在体制内的三甲医院里面,几乎每天都不缺患者,很难通过体制内单位的人数来判断医生的医术。

只有到了体制外,依然能够得到老百姓认可的,才是真有水平的。

还有的同学就会去分析那个导师的头衔情况,看那个导师到底是一大堆行政性职务和荣誉头衔,还是会担任具体的临床工作,出版专业型的著作。

行政型导师,科研型导师,和临床型导师,是很不一样的。

而之后到了工作单位,再要判断一个老中医有没有水平,就会多更多的视角。

比如看这个老中医的患者群结构。

正常来说,一个中医师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是可以把自己同年龄段的患者优先转化为自己的患者群的(除了专做儿科的)。

如果一个老中医的患者群全都是那些年轻的,第一次看中医的,没有多少个和自己年龄段相配的,那说明那个老中医的水平真不咋地。

说明他没有能够征服自己同年龄段的患者,只能靠忽悠年轻人来维持自己的生意。

还有就是可以通过看这个老中医的复诊率来看。

有些老中医复诊率极低,很大程度上,就是没啥效果,患者吃了一次,就感觉被坑了,不愿意再来了。

然后就是看有没有同事或者同行找他看病。这个是极准的,同事最知道谁有几斤几两。

同时中医师群体之间,往往都是通过患者来认知彼此的水平的。

比如找某某中医师看没看好,来找你看了,你通过那个医生的诊断处方,其实是能够看出一些相关思路的。

还有一些就是,自己没看好或者觉得很难搞的病人,往往会推给别的中医师。

如果那个中医师把自己没看好,没有把握的病人解决了,说明那个中医师的水平确实是不错的。

最后一点其实挺好玩的,就是看他是否有在自媒体、朋友圈整天宣传引流。

真的有技术的老中医应该靠自然沉淀都能把门诊量做满了,应该是忙到没时间搞这些的,那些天天搞营销,天天吹自己的恰恰说明可能医术不太够。

中国的患者那么多,一个老中医,但凡真的能解决问题,肯定是患者多到看不完的。

年轻中医去搞宣传和营销,还说是担心缺少证明自己的机会。

老中医天天搞营销,那就真的要打个问号了。

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中医早日用疗效来打破大家对于“中医就得看老中医”的传统认知,让中医行业真正回归到按疗效说话的时代,而不是让年轻人都熬到老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

 钟一嘉 九州上医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