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华人报》 北欧国际新闻中心记者康园、郑伟报道)在中医大学课本“医古文”是一门重要课程。作为一名中医医生只有学过“医古文”,掌握其内涵才能通读中医书籍成为一名中医医师。文言或古文又称为“文言文”。中医书中的文言文、“通假字”错综复杂,不明白字里行间的文言、通假字就不会懂得中医书的内容,一个医古文中“调”字的误解,影响了中医百年科学性发展。
在百姓心中有一个误区,认为中医是“慢郎中”其中原因就是把调字理解成为调理“调病”之意。一个“调”字把中医科学性错误理解到九霄云外,一直误导、误传至今。古代,中国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调”,几千年来中医把医治疾病称之为“调整阴阳”。可是,古文用现代“说文解字”解释“调”字与中医“调整阴阳”是格格不入。说文解字中的“调”为:和也。有调试、调和、调音,还有调剂,调配,也有嘲弄有调戏之意。只有在汤显祖《牡丹亭·拾画》“小生卧病梅花观中,喜得陈友知医,调理痊可”是称之为医治疾病、治疗。在医古文“调”字,就是治病之意。只有认识这一点才能懂得中医治病真正的科学性。中医是“中国医学”是科学。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研究人员对中国文字文言文清晰透彻的分析,从古代文字上沿用的一个“调”字,把“调整阴阳”,现代人却把中医治疗疾病错误理解“调病”一错就是百年,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结果错误的把调字,细化、儿化、戏化、西化是为调病。一个调字,不仅误导了病人,而且把几千年的中国医学科学性、医学成就、成果和贡献抛到不科学、伪科学的行列,明显是“古为今用”的误读、误解。现在已经把“调”病作为众人的口头禅,当然中医医生看病时也经常对病人说,我给你开几服药调调。木已成舟。
“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更不能开玩笑。曾在中医官方文章中医药频道:湖南中医药文化栏目中播出中医有了《新玩法》,把中医文化知识的宣传当用“玩法”确实不妥。一个调字已经让中医误导百年,如果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当作《玩法》来宣传,以后不知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尤其是中医官方的文章一定要谨言慎行。
多年来提倡以经济(利益)为中心,一些中医领导也高调提出让中医药为养生、保健、旅游服务,中医为扶贫创收等等。百年误解把中医“调整阴阳”的治病意义错误演绎成调理。因为对“调”字的错误理解成“调理”调养,所以中国医学成了大众医学。现在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中医”医生,没病自己选择中药养生、吃保健品保养身体,很多人不是医生都想自己调理.调理,很多人还在网上讲自己调理疾病的经验,已经成为时尚,结果越调病越多,越养怪病越层出不穷。
再有中医“未病先防,即病防变”是古代“文言文”中为中国医学制定的治疗原则。现在人们又错误把“未病先防”理解成养生学,有人没病调理乱吃药、没病自己调理养生保健,结果身体没健康却添了一身病,医院里的病人越来越多。
中医是祖国医学,有着中国医学科学理论为指导,博大精深。 因为中医理论通中文,所以“易读,而难懂”。只有对中医深入研究的人员才能懂得中医理论的内涵。有人说,走出中医大学门(大学生、硕士、博士)只是半个医生,是有一定道理,另一半还需要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还要跟随老中医老师抄方学习几年后才能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医生得到病人的认可。何况没学过中医的人怎么会轻易的理解中医理论。
中医难以正确发展,是由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古文得不到真正理解。只有理解医古文”调”字就是代表中医治疾病的科学意义,中医遗留下百年科学争议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还需要中医领导的正确指导。海外中医发展更是需要扶持和管理,否则会后悔莫及,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