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华人报》北欧国际新闻中心记者明溪百色报道)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广西行活动昨日展开第三天行程,媒体团记者来到百色靖西市考察采访,一睹靖西秀丽山水,探访靖西非遗文化。

昨日早上靖西下了一阵微雨,云雾飘渺,旧州古镇更显烟雨朦胧,环顾四周奇峰秀美,山水如画,田园似锦,独具壮族特色的老建筑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宛如走进山水画中,令记者们赞叹不已。一下车,记者们就意外收到来自旧州古镇居民的秀美绣花球,凝聚民族特色的精致工艺与缤纷的色彩的绣球让所有的记者赞叹不已 。

记者们走进古镇游览探秘,漫步走在青石板铺的路上,浓郁的绣球文化随处可见,古镇里家家户户随处都可以看到绣球的装饰,不少村民在自己门前缝制绣球,大大小小色彩鲜艳的绣球摆放在家门口,不时吸引游客驻足购买及拍照。在壮族生态博物馆,记者们在导游讲解下,深入了解古镇壮族的历史渊源、民族服饰、生产工具、民俗节庆和传统工艺等经济、文化概貌,深刻了解当地深厚壮族文化历史底蕴。

在旧州古镇一处阁楼中,记者们探访了有「中华巧女」之称的壮族绣球非遗传承人黄肖琴老人及其徒弟,进行了深入交流,从绣球的制作工艺、绣球文化的展演历史、绣球的综合收益、绣球的订单来源、政府的扶持政策等方面,了解靖西绣球各方面发展情况。

广西靖西壮族绣球作为壮族民众的传统工艺品,内含吉祥寓意,传达爱的信息,成为了广西壮族文化的符号象征之一。因绣球集审美和收藏价值于一体,具有鲜明的壮族文化特色,深受大众欢迎,如今壮族绣球已经是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之一,作为伴手礼、香囊等销往全国各地。尤其由黄肖琴老人制作的绣球已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港台地区,献礼港澳回归、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大绣球均出自她的巧手。多年来,作为壮族绣球非遗传承人黄肖琴,一直不遗余力地传承及发扬壮族绣球的传统技艺,透过言传身教,为带动广西边境农村绣娘就业创业,也带旺了乡村旅游,助力产业扶贫攻坚。

壮锦同绣球一样也是壮族非遗的代表。记者们在靖西市壮锦厂探访了壮锦非遗传承人李村灵,参观了壮锦厂的参观厅、手艺工人编织壮锦的工作室。在极具民间传统的小型的编织机上,李村灵还亲自把手教记者们编织壮锦,亲身体验了编织壮锦的过程,深入了解了靖西壮锦文化。

据李村灵介绍,壮锦与南京云锦、成都蜀锦和苏州宋锦并成为中国四大名锦。靖西市壮锦厂是现存的唯一一个完整的编织壮锦的壮锦厂,编织壮锦的手艺通过师傅带领徒弟的方式传承,通过几代厂长和手艺工人的努力成为现存的唯一壮锦厂。

多年来,靖西壮锦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不仅编织成为精美的艺术品,还编织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被面、床毯、背带、台布、挂包、围巾、衣服装饰等,通过各式各样的壮锦产品传递壮族文化的绚丽多彩与悠久的历史。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