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中华 感知新重庆

2023海外媒体重庆采访行活动之二


(《北欧华人报》北欧国际新闻中心记者志杰重庆报道)5月5日,“追梦中华·感知新重庆”2023海外华文媒体重庆采访行进入第二天。来自瑞典、美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加拿大、澳大利亚、缅甸、德国、阿根廷、新西兰以及中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家海外华文媒体赴渝中参访,赏巴渝山水、感人文之韵、话巴渝发展。北欧华人报社、北欧国际新闻中心负责人全程参加报道。

5日,海外媒体上午参访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中山四路历史文化街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基地)、桂园、周公馆等,感受“老重庆”深厚历史底蕴;下午和晚上参访了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综合展厅及中新合作示范项目来福士、渝中区城市更新重点项目山城巷、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戴家巷、洪崖洞等多个城市更新项目,体验“新重庆”变迁发展新颜。

渝中区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两江环抱、形似半岛。渝中是重庆历史母城,积淀了3000年江州城、800年重庆府、100年解放碑的深厚历史底蕴,孕育了巴渝文化、统战文化、抗战文化、红岩精神等,是重庆历史文脉传承最完整、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地区,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9处,非物质文化遗产64项。湖广会馆、洪崖洞、十八梯、鲁祖庙、山城巷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成为都市新名片,“重庆母城、人文渝中”的魅力不断彰显,先后荣获“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2021年11月,渝中区成为全国21个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之一,渝中区以“年年有变化、五年上台阶、十年大变样”为目标,深入推进以整体更新、综合整治、风貌保护为主要任务的城市更新行动,先后推出了“一梯一道两巷两厂”(十八梯、解放碑—朝天门步行大道、山城巷、戴家巷、印制一厂、印制二厂)等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努力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项目运作等方面探索创新,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

(一)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运营中心建设基本情况

市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与渝中区政府在2021年6月25日签订共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运营中心合作协议并举行发布会,并在2021年10月新加坡在华知名企业重庆行活动上正式揭牌,一年多来,双方紧密合作,共同致力于把重庆来福士打造成为新加坡企业集聚中心、中新商务活动中心、中新人文交流中心、新加坡高层次人才集聚中心,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跨国企业区域总部基地,努力把渝中建成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核心承载区,成为新加坡及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企业开拓西部市场第一站。

一是建机制、优服务,形成工作合力。组建由市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渝中区、凯德集团组成工作专班,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采取“一事一议”、“一事一策”方式协调解决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运营中心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依托凯德奕桥多元办公空间,打造重庆首个中新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已经累计为20余家入驻重庆来福士企业提供注册地址、工商代办、政策咨询、宣传策划等一条龙服务。2022年7月落地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移民事务服务创新示范点——重庆来福士移民事务服务站,将主要围绕服务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聚焦项目人员交流往来和居留便利,提供移民出入境政策咨询、外国人签证证件预约办理、永久居留和移民辅导等专业服务。

二是抓招商、聚企业,打造总部基地。为支持重庆来福士招商引资,渝中区政府出台《关于促进重庆来福士中新项目集聚发展的扶持办法》,从扩大服务业开放、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等九个方面给予扶持,对入驻的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独角兽企业最高给予200万元的奖励。面积达23.5万方的购物中心已于2019年开业,约14万方甲级写字楼在2020年初建成竣工,其中办公楼A座建筑面积6.4万方,整体自持租赁,相继引入新加坡顶级“茶”品牌TWG、雅诗阁公寓等新加坡品牌,吸引新加坡企发局、新加坡能源集团、新加坡叶水福集团、新加坡领创集团、信达雅及世界500强马士基、三井物产、DB全球货运等政商机构及知名企业落户办公,主要分布在专业咨询、金融服务、信息科技、贸易消费、高端制造等行业。

三是办活动、树品牌,提升中心能级。发挥全国唯一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展厅对外宣传作用,累计接待政商参访团1000人次。举办新加坡在华知名企业重庆行、中新(重庆)农业双百计划发布会、中新金融峰会“两江夜话”、重庆·新加坡体验周等重大中新人文经贸交流活动,中新合作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增强。发挥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运营中心辐射带动作用,累计落地重点项目22个、投资额近50亿美元,占比超过全市五分之一;深耕金融领域开放合作,涉及项目100余个、涉及金额超170亿美元,占全市一半以上。

(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是一座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和城市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是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等。其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西南博物院,1955年因西南大区撤销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2000年为承担三峡文物保护工程的大量珍贵文物抢救、展示和研究工作,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设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馆舍由主馆、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重庆宋庆龄纪念馆、涂山窑遗址、重庆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五个场馆组成,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17万平方米,展厅面积2.7万平方米,年均服务观众超300万人次。主馆于2005年6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36号,与相邻的重庆市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共同形成“三位一体”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

全馆现有馆藏文物11.5万余件套(单件超28万件),珍贵古籍善本1.8万余册,涵盖23个文物门类,形成了以“古人类标本、三峡文物、巴渝青铜器、汉代文物、西南民族文物、大后方抗战文物、瓷器、书画、古琴”等特色藏品系列。常设《壮丽三峡》《远古巴渝》《重庆·城市之路》《抗战岁月》《宋庆龄与保卫中国同盟文物资料陈列》《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基本陈列》等展览13个,年均推出临时展览20-30个,加以《重庆大轰炸》半景画演示、《大三峡》环幕电影、三峡大坝数字沙盘、互动展示魔墙四大展示亮点。

(三)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重庆解放后,主政大西南的三位开国元勋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同志在领导全体军民“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的热潮中,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克服重重困难,主持修建了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劳动人民文化宫、大田湾体育场馆。这三个项目正好对应了政治、文化、体育三个方面,承载了宝贵的城市记忆和深厚的历史情感。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位于渝中区人民路173 号(人民广场),建于1951年。该建筑坐东向西偏南10度,由中心礼堂和两翼三楼一底的南北楼组成。 外观采用大屋顶民族式,仿明、清时代宫殿建筑,主体参照北京天坛及天安门形式。装修和色彩体现传统特色,油漆彩画,雕梁画栋。内部空间呈圆形穹顶,高敞雄阔,自然采光通风。它是中国传统民族形式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大跨度空间结构巧妙结合的杰作。

(四)中山四路历史文化街区

在渝中,有一条长街跨越了上百年的流金岁月,承载着重庆自开埠以来的辉煌往事,任凭时代风起云涌,世事潮起潮落,始终保持包容而开放的姿态,在不同历史时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迹。这条街道,便是中山四路。美术家张大千、革命家刘伯承早期曾在中山四路的百年名校求精中学从教,郭沫若、老舍、柳亚子、陶行知、徐悲鸿等一众文化名人也曾在中山四路寄居。可以说,他们正是从中山四路开始,了解重庆,传播重庆。中山四路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中国抗战文化保存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沿街散落有桂园、周公馆、戴公馆等遗址。这条复刻了泱泱大国历史记忆的长路,自上世纪30 年代便锁定了来自世界的瞩目,并以它独一无二的城市地位,代言着城市的前世今生。

(五)桂园

桂园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将军的公馆。1945年8月,国共和谈期间,张治中将桂园让给毛泽东使用,毛泽东与周恩来白天常来这里办公和会客。著名的《双十协定》就是在桂园客厅签署的。桂园占地面积700平方米,主楼为砖木结构,青砖小瓦,一楼一底附带小阁楼,底楼为客厅、餐厅、楼上是毛泽东、周恩来的办公室兼休息室。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谈判代表张治中主动将此楼让出供毛泽东在城内办公、休息之用。为方便商谈谈判事宜、便以安排毛泽东的各项活动,周恩来与毛泽东的政治秘书王炳南,白天也常来此办公。此间,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此与蒋介石两度会面;周恩来、王若飞多次与国民党谈判代表在此商谈;毛泽东、周恩来还在这里广泛会见了国民党党政军各界要人,各民主党派领袖、群众团体及文化艺术、工商界人士、招待了各援华团体负责人、国际友好人士及中外记者,向他们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实现和平民主团结、建设新中国的一贯主张,得到了各界的同情与支持,把统一战线推向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

(六)周公馆

曾家岩50号“周公馆”,坐落在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的东端尽头,占地面积364平方米,建筑面积882平方米,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建筑。曾家岩50号过去是重庆地方人士赵少龙的私人住宅,1939年初,南方局来到重庆,考虑到办事处住房紧张,而曾家岩地处市区,靠近国民政府,会客访友和与各界人士接触都很方便,十分有利于开展工作。邓颖超遂以周恩来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名义,租下了曾家岩50号的主楼和三楼的全部,以及二楼东边的三间房屋,对外称作“周公馆”,实际上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机构所在地。中共代表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林彪、王若飞等人在渝期间也常住于此。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派有专人在这里负责日常事务和安全保卫工作。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在城内最重要的活动据点,是我们党在国统区重庆最中心的战斗堡垒,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哨阵地。

(七)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

老重庆城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十八梯位于渝中区较场口,是从上半城(山顶)通到下半城(山脚)的一条老街道。这条老街道全部由石阶铺成,陡陡的,弯弯的,把山顶的繁华商业区和山下江边的老城区连起来。据说明朝时这里有一口老井,附近的居民都吃这口井里的水,而这口水井距离居民的住处正好十八步石梯,因此人们把这里称作“十八梯”。若论十八梯的繁华,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期。八百年风起云涌,十八梯融汇贯通了山城的地域特色传统文化、“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文化、长江航道枢纽的商业文化、城市繁荣的市井文化,让这条贯穿上下半城的石梯显得千姿百态、活色生香。2017年5月,承载着所有重庆人的殷切期望,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在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样板示范区可以看到,众多老建筑都以原位置、原高度、原尺度、原材料等为基础进行了复原,一些古树、植被和历史片段都被保留下来。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天生重庆”的山地城市形态,构成了传统的山城人居空间,展示了传统巴渝文化,是重庆传统市井文化生存的重要土壤,也是重庆城市发展历史最真实的展示区、山地城市传统建筑技艺的博物馆,更是见证了重庆近现代历史变迁的活化石。

(八)山城巷

山城巷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它起于南纪门,止于领事巷,依山而筑,沿崖而上,几乎全由梯步组成,独具巴渝山城地貌的美感。 重庆开埠后,法国传教士来到山城巷,沿着巷道立杆点灯,每到傍晚,一盏盏路灯在半山腰依次亮起,照亮行人回家的路,由此得名“天灯巷”“天灯街”,后改为“山城巷” ,是重庆唯一一条以“山城”命名的街道。 一路沿着山城巷前行,西式风情的法国仁爱堂旧址、明清风格的长乐永康石朝门、海派石库门风格的厚庐、南方传统民居院落体心堂42号民居、遗址无存但精神永存的金汤门……

2015 年,山城巷及金汤门片区被市政府划定为重庆市传统风貌区,是渝中区下半城母城历史文化风貌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城巷作为重庆山地街区的典型代表,反映了重庆浓郁的地方特色,承载了市井生活的变迁。

    (九)戴家巷歩道

作为环城墙步道的一部分,戴家巷支线位于渝中区嘉陵江畔,往下延伸至嘉陵江边,往上触达戴家巷街区。步道长约750米,其中悬空步道300米,高差接近60米。戴家巷支线于2017年10月启动建设,2021年1月25日建成开放,步道内有洒金陡坡、吊脚楼畔、飞仙岩石、洪崖城墙、峭壁黄葛、临崖瞰江等6个景点,市民站在步道可俯瞰嘉陵江、远眺江北嘴,黄花园大桥和千厮门大桥分布左右,于城市繁华之处,览古今重庆之美。

    (十)洪崖洞

洪崖洞位于重庆市核心商圈解放碑沧白路、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的滨江地带,坐拥城市旅游景观、商务休闲景观和城市人文景观于一体。以具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风貌为主体,依山就势,沿江而建,解放碑直达江滨。洪崖洞拥有2300多年的历史。“洪崖洞民俗风貌区”项目是2005年重庆市政府“八大民心工程”之一,总面积4.6万平方米,是“重庆市重点景观工程”和“AAA级重点旅游项目工程”。该景区以拥城市旅游景观、商务休闲景观和城市人文景观于一体而闻名,并以最具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风貌为主体,依山就势,沿崖而建,让解放碑直达江滨,是游吊脚群楼、观洪崖滴翠、逛山城老街、赏巴渝文化、看两江汇流、品天下美食的好去处,也是解放碑的会客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