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在“世界非遗”中是如何记载的?


(《北欧华人报》北欧国际新闻中心特约记者四新报道)“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2022年底轰动全球的重大新闻事件。信阳毛尖茶是该“世界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河南省唯一入选世界非遗的茶类。钟情于信阳毛尖的海内外茶人都很好奇:在这个极具影响力的“世界非遗”中,信阳毛尖是如何记载的?

“十大名茶”绕不过信阳毛尖

在诸多版本的中国十大名茶中,信阳毛尖不可或缺。信阳毛尖的美名和独特性是其卓越品质、悠久历史及特殊地理环境所赋予的。

这次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包括39项传统制茶技艺及5项茶相关民俗,都是各具特色的各地名茶和茶俗,优中选优,都是从入选的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项目中选出的。信阳毛尖茶早在2014年就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名茶从来绕不过信阳毛尖,是因为信阳毛尖身上有诸多特殊的标签。毛尖是历史上河南唯一的传统茶类;信阳是中国茶树生长的北限,北亚热带和南温带以信阳为界;信阳正处在中国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地理带。信阳毛尖的韵味中既蕴含着南国的“柔”,也藏着北国的“刚”。与其他产区的茶相比,信阳毛尖茶水层次更加丰富,回味更为久远。

信阳毛尖的历史荣光

河南信阳种茶历史悠久。

唐代,信阳茶即为朝廷贡品;陆羽的《茶经》记载:淮南茶,光州(今属信阳)为上;苏东坡在品过信阳茶后,曾感慨:淮南茶,信阳第一,品不在浙闽之下。

宋代,信阳的茶叶交易总量占全国1/5,成为当时的重点产茶区。

清代光绪时期,信阳成立八大茶社,红极一时,茶市繁荣。

1915年,信阳毛尖与茅台酒同时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新中国成立后,信阳毛尖入选“中国十大名茶”。

2017年,信阳毛尖被评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共品牌”第二名。

如今的信阳毛尖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绿茶品种之一,被誉为“绿茶之王”,信阳也赢得了“中国毛尖之都”的美誉。

多少年来,信阳人的茶饮只是毛尖,他们只爱毛尖的美味。这倒不是信阳封闭和排外,而是因为信阳人已经习惯了“一杯水半杯茶”的毛尖生活,信阳毛尖已经根植于信阳人的心田,毛尖茶与信阳人已融于一体。

世界非遗里的记载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包括的39项传统制茶技艺,信阳毛尖以中国著名绿茶品种位列其中。在签署此次申遗项目知情同意书的单位名单上,河南省信阳市茶叶商会及信阳毛尖茶传统制作技艺在列。

信阳毛尖作为经典的炒青绿茶,其传统技艺包括采摘、摊青(凉)、炒制步骤,其中的炒制又分为生锅杀青、揉捻、熟锅理条、初烘、摊晾、复烘、拣剔、再复烘等8道工序。如今在炒前和炒后都增加了筛分工艺,是为了把把信阳毛尖做得更加精致。

传统炒制工艺中的“熟锅”甩条手法以及大茶把炒“熟锅”方法是该技艺的最大特色。在熟锅杀青中,用手抓茶叶向锅的上边沿甩动,在滚落中成为直直的条索。

生锅炒制信阳毛尖的关键是用信阳当地麻栎木做炭,褪去鲜茶草青味的同时,茶中有了特殊的香。

甩条尤其讲究,它决定信阳毛尖的条形,手工炒制,力度、温度、速度要掌握到恰好,不得有半点怠慢,在这个环节,信阳毛尖变成一根根的直条。

典型的信阳毛尖茶外形“细圆挺直,披毫匀齐,色泽绿润”,茶水“汤清色绿、香高味浓、滋味鲜醇、生津回甘、持久耐泡”。

最好的茶是明前头采的高山毛尖茶,这里尖尖的茶芽更小,一斤茶芽约80000颗芽头。上午十点之前的茶最好,这就需要采茶人用指尖80000次不停地飞快采切,其中的艰辛可鉴。

生态美,味道美

信阳毛尖的美味得益于信阳山水之美、生态之美,正是特殊的地理带和清新空气、洁净水土成就信阳毛尖茶的独特口感。

信阳是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生物资源和水资源颇为丰富,亚热带和暖温带植物种类都在这里汇集,山丘云雾缭绕,空气清新、水源清纯、土壤肥美。秀美的山水和丰富的物种成就了美丽的江南北国、北国江南这一生态圣地,也让这里的茶更纯、更香、更甜,味更美。

信阳茶园分布广泛,茶树种植面积216万亩,总产量8万吨,总产值150亿元。茶产业作为信阳的特色产业、生态产业,绿了信阳山、扬了信阳名、富了信阳人。信阳毛尖成为“美好生活看信阳”一抹最亮丽的底色。

新一代的信阳茶人,在传承经典、坚持传统工艺制茶的同时,继续挖掘信阳毛尖的文化和历史,并不断创新,开发出发信阳红等多种茶类,继续为信阳毛尖赋能,讲好新时代“信阳毛尖”故事。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

信阳毛尖是信阳的靓丽名片,也是中原文化中的经典。信阳毛尖茶产业链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系统,推动着信阳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也让信阳毛尖这一中原地区唯一的历史名茶更加持久回甘,让海外的河南人更加便捷地品饮更为鲜美的毛尖,找回故乡的美味。

(作者简介:孔四新,博士,主要从事茶叶和中药出口安全标准、药用植物与茶饮融合技术研究、国际茶文化交流。)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