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烧麦

作者 王立和

我和肖燕一年中,在秦皇岛居住近七个月的时间。我们每天走路,穿街走巷,我们熟悉了秦皇岛的一切。朋友们都说,我比秦皇岛人还历害。秦皇岛人没去过的地方,我们都去过了。我们还是秦皇岛的美食侦探,许多秦皇岛有特色的美食馆儿,我们都侦察的一清二楚。

今天,我们带弟弟、妹妹,来到了位于秦皇岛市区民族路的一家清真烧麦馆儿。这家烧麦馆儿是一家老字号,来这儿吃饭的人都是当地人,旅游到秦皇岛来的人找不到这家馆子。八月十五那天,我和肖燕,请老战友老杨和春燕到这烧麦馆儿吃饭。做为地道秦皇岛人的春燕说:你们太厉害了,我是秦皇岛人,我都不知道有这么个老字号饭馆儿。

这家开在民族路的清真烧麦馆,已经二十多年了,是不少人从小吃到大的。听老板说还有人特意从北京驱车过来,就为了吃上这一口烧麦。

烧麦馆儿有三个营业大厅。来吃饭的人大都是回头客,有时候由于人多,要等座儿。

烧麦馆儿还有几间雅座儿包间,在这儿吃饭,不光有烧麦,还有各式清真炒菜。

烧麦, 又称烧卖、肖米、稍麦稍梅、烧梅、鬼蓬头,是形容顶端蓬松束折如花的形状,是一种以烫面为皮裹馅上笼蒸熟的面食小吃。烧卖源起元大都,在中国土生土长,历史相当悠久。现在中国南北方都有,在江苏、浙江、广东、广西一带,人们把它叫做烧卖,而在北京等地则将它称为烧麦。喷香可口,兼有小笼包与锅贴之优点。

烧麦产生于元代北方地区,明末清初,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大昭寺附近,哥俩以卖包子为生,后哥哥娶妻生子,为了让哥哥一家更好的生活,善良的弟弟把包子店给了哥哥,自己在包子店为哥哥打工。弟弟除了每天吃饱饭,没有了其他收入,为了自己以后的生活,弟弟自己研究出了,开口的包子,与哥哥的包子区分开售卖,卖包子的钱给哥哥,另外卖开口包子钱留自己,捎卖,捎着卖。很多顾客很喜欢这种开口的包子,取名“捎卖”,后向南方传播就叫做了“烧麦”。

有一年, 乾隆微服私访,在北京前门外一王姓老板的小酒馆吃烧麦,这里的烧麦软糯适口,油而不腻,晶莹剔透,好似玉石榴,乾隆吃过赞不绝口,后题字“都一处”,酒馆后改名“都一处烧麦馆”。

我在北京,吃过“都一处”的烧麦。我觉得,“都一处”烧麦,名气大,但是太贵,味道不如秦皇岛这家清真烧麦馆儿的烧麦。关健是,您在北京“都一处”吃烧麦,要人均一百元。在秦皇岛吃清真烧麦,人均四十二元。

烧麦, 首先是外形好看,头部的花丫丫就像梅花怒放,中间又掬(捏)出立体的花纹,让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出于喜欢,人们依猫傍虎叫它——“稍梅”。“稍梅”是白面做成的,进而又得了名字叫——“稍麦”,后来渐渐地流传成为了为大众所熟知的“烧麦”,人们还称之为称“烧卖”。

烧麦的做法和饺子相同又不同,相同的地方是先要把面和好、揉到、醒好。不管用羊肉还是猪肉做馅,馅要剁碎,各种调料配齐,葱、鲜姜剁成细末。

不同的是,饺子馅到此为止,调好就能捏。而烧麦的馅要进行勾芡,勾芡要用芡粉,芡粉是出自南方,于是就用山药粉代替。山药粉打成糊糊把馅和进去,把各种调料拌匀,让味道渗入肉馅。饺子叫擀皮,擀开皮就行。

烧麦叫捣皮,讲究的是皮越薄越好。捣皮不用擀面杖擀,要用冲子。冲子在捣皮过程中把皮的边沿冲成花丫丫,皮捣成薄纸一样。

捣皮是一门手艺,会捣的几张皮摞在一起捣也不沾。所以说烧麦好吃捣皮难,捣皮就是塑梅花,就像把饺子捏成“花丫丫”的形状。包馅比捣皮简单多了,用皮稍微把馅包住,口不要捏死,花丫丫合拢团成一朵梅花。

出笼的烧麦特别好看,边口雪白,如同白梅开放,体现出高雅、端庄,令人赏心悦目。透过薄皮能看到里面的馅,透出的风光就是肉嫩,味鲜、爽口,美味飘香,回味无穷。

秦皇岛民族路清真烧麦馆的烧麦品质好,皮儿薄,馅儿香,味儿好。吃了一次,货真价实,还想来第二次,第三次。我带过好多朋友来过这家烧麦馆儿,大家对这家馆儿印象深刻,口碑相传,带更多朋友们来品尝。

我祝民族路清真烧麦馆儿,越办越好,创优秀民族品牌。也祝烧麦馆儿发大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