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

作者 王立和

昨天,山东来了一位朋友,他给我捎来了山东沂蒙山特产煎饼。大家都知道山东人爱吃煎饼卷大葱,其实,山东最好的煎饼产自沂蒙山地区。因为,沂蒙山地区小米、玉米、小麦品质好。所以,以小米、玉米、小麦粉为主要原料的粮食,是做上等煎饼的优质前提。

煎饼是用玉米面、小麦面粉、土鸡蛋制成的一种面食,是山东省的地方传统名吃。手工煎饼纯粮制作,饼体菲薄,外观细腻,闻着香、吃着香、吃后口留余香,并且极耐贮存,携带方便,是沂蒙山地区的特色名吃。

“煎饼卷大葱”,也是名副其实的山东民俗文化。 “不管走到哪里,总想吃家乡的煎饼!” 一个小小的煎饼,不仅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山东人,同时也培养着故乡人特殊而深厚的感情,牵引着从故乡外出的游子们的思乡魂。煎饼是我国北方地区传统主食之一,相传其发源地位于山东泰安,临沂,枣庄民间相传女娲补天,诸葛亮制作军粮的民俗故事,即使没吃过山东的大葱蘸酱卷煎饼,大家也都吃过听过,煎饼果子,菜煎饼之类的风靡全国。

传说煎饼是诸葛亮发明的。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初,兵微将寡,常被曹兵追杀,一次被围在沂河、湅河之间,锅灶尽失,而将士饥饿困乏,又不能造饭,诸葛亮便让伙夫以水和玉米面(应该为其他谷类,三国时期玉米还未从美洲引入中国)为浆,将金(铜锣)置火上,用木棍将米浆摊平,煎出香喷喷的薄饼,将士食后士气大振,杀出重围,当地人也习得此法做食,但铜锣昂贵,且易开裂,人们便以铁制成锣状的煎饼烙。从此煎饼在沂蒙乃至山东大地上流传至今……。

我费力咬了一口煎饼卷大葱,这煎饼韧性十足,嚼起来很是费牙。

山东煎饼有着独特的韧性,咬下去需要稍微用力,这种嚼劲让人在品尝过程中充满了满足感,仿佛每一口都能感受到它的扎实与劲道,越嚼越香。

无论是用小米还是其他谷物制作的煎饼,都散发着浓郁的天然谷物香气米煎饼,那股淡淡的小米清香在口腔中散开,给人一种质朴而纯粹的味觉享受,仿佛能品味到大地的馈赠和农作的辛勤成果。

大葱的辛辣刺激:大葱本身具有强烈的辛辣味,这种辣味并非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刺鼻辣,而是一种富有层次感的刺激。当咬下一口大葱,那股辛辣会瞬间在口腔中散开,刺激着味蕾,让人精神为之一振,随后则会带来一种微微的灼热感,从舌尖一直蔓延到喉咙,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

除了辛辣,大葱还带有一种独特的清甜。在辛辣的刺激过后,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那若隐若现的清甜,这种清甜与辛辣相互交织,形成了大葱复杂而迷人的风味,使得口感更加丰富多样,也中和了辣味可能带来的不适。

煎饼的韧性和谷物香与大葱的辛辣、清甜完美结合。煎饼的厚实口感为大葱的味道提供了承载的基础,大葱的强烈风味又为质朴的煎饼增添了一抹浓郁的色彩和刺激的口感,二者相互衬托,使得整体味道既不单调也不过于浓烈。

– 回味悠长:咬上一口煎饼卷大葱,那丰富的味道在口腔中不断交融、碰撞,刺激着每一个味蕾细胞。咽下之后,口中仍留有煎饼的余香和大葱的余味,让人忍不住细细回味,仿佛那美好的味道还在舌尖上舞动,令人久久难以忘怀,甚至还想再来一口,去再次感受那独特的美味体验。

煎饼的制作,准备面粉500克、荞麦面50克、玉米面50克搅拌一下,再加上800毫升清水,搅拌成没有颗粒的面糊,再打上一个鸡蛋,搅拌成细腻的面糊。

您把锅预热,里面不要刷油,舀上一勺面糊,用刮板刮平了,然后盖上盖子烙1分钟左右,饼定型就可以出锅了。

在解放战争时期,“沂蒙红嫂”已经成为一个举国皆知的重要标志,红嫂们为解放军官兵们烙煎饼的画面,也成为影视剧中的一个经典形象,更加深了煎饼对于山东人的印象。

当年,华东野战军的主要战场,就是在鲁南、鲁中、鲁西南地区,恰恰也是煎饼最流行的地区,解放军官兵们粮食供应不上的时候,就发动当地的妇女,为解放军烙煎饼,极大地解决了华东野战军的后勤补给问题。

许多当年的英勇将士回忆起那段历史,仍然感慨万分。回顾淮海战役,陈老总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事实上,我们也可以说,淮海战役的胜利,也是人民群众用煎饼烙出来的。据说当时国民党的特务们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观察哪个地方突然开始大量地烙煎饼,以此判断华野开始准备在哪里打仗。这可谓是一个相当可靠的情报来源。

据不完全统计,仅孟良崮战役期间,蒙阴人民就为前线贡献出了 15 万斤煎饼,涌现出了一批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支前模范。

有一年,我和张立然教授去山东讲课,顺便登泰山。当我们步行登到玉皇顶的时候,坐下休息。我们看到俩个山东姑娘,脸上冒着汗。她们从背包儿里拿出煎饼、大葱和水壶。只见她们,也不用煎饼卷大葱。她们就是咬一口煎饼,再咬一口大葱,阻嚼起来。哎呀!我看她们吃的真香,她们脸上洋溢着满足感与幸福。由于这种画面儿的刺激,我嘴里好像在流口水。我去煎饼摊位上买煎饼,也学姑娘们的样子咬煎饼。可是煎饼太韧,咬不动。好不容易咬下一块,在阻嚼过程中太干,一个劲儿地喝水。我费了好大气力,吃了半个煎饼,剩下的煎饼实在吃不动了,送给了挑夫。

山东人,一天也离不开煎饼,吃煎饼,就有劲儿干活儿。不吃煎饼,就好像没吃饭一样。

每年九月份,在山东临沂蒙阴,都要举办煎饼文化节。

一是开幕式及饼事芳华——煎饼剧场演出;二是群鏊献饼——摊煎饼大赛;三是秒饼成花——煎饼花制作大赛;四是饼卷天下——吃煎饼大赛;五是品香鉴饼——猜煎饼大赛;六是传承非遗——煎饼DIY;七是美味饼坊——煎饼美食展销;八是煎饼有约——网络大V的煎饼之旅。

山东煎饼已经走出国门,招引外国人疯狂追捧。据说,美国掀起了山东煎饼热潮。在纽约,一个煎饼卖八美元。

有人已把山东煎饼,写成了歌曲,四处传唱。

《 煎饼 》

煎饼圆,煎饼方,

煎饼吃饱上学堂,

学堂好好学文化,

学下本事走四方。

走四方,本领强,

有了本领孝爹娘。

爹娘为儿受辛苦,

爹娘为女掏心肠。

儿女成长点与滴,

都是爹娘血汗养。

煎饼本是爹种粮,

日头底下锄禾忙。

烟熏火燎摊煎饼,

腰酸背痛累煞娘。

做成煎饼一张张,

留给学娃做干粮。

煎饼甜,煎饼香,

想着儿女饿着肠。

爹娘常吃煎饼渣,

爹娘常喝苦菜汤。

煎饼背走一包包,

奖状换回几张张。

熬过寒窗十年苦,

长夜度尽见曙光。

儿女考上大学堂,

父母从此得解放。

吃水不忘挖井人,

到老记得煎饼香。

煎饼就是俺的爹,

煎饼就是俺的娘。

今天唱段《煎饼歌》

爹娘恩情永不忘。

好朋友送来一大包煎饼,我要一张张揭开,把每一张叠成长方形的块儿,用食品袋装五张,放入冰箱。冰箱装满了,我只好背着煎饼,去老战友杨传孝、春燕家,给他们送去,让他们品尝山东煎饼。

朋友送来煎饼,送来了山东人的真情与豪爽,很让我感动。我想起了蒲松龄先生在他那篇著名的《煎饼赋》中做过这样的描述:煎饼之制,何代斯兴?溲合料豆,磨如胶饧,扒须两歧之势,鏊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澎,乃随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卒律葛答”,乘此热铛。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而俄顷。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

好了!小小煎饼,引来无数故事,带来了许多人的欢笑,谢谢山东好朋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